找到相关内容414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口述记

    境有五。三善有十一。四烦恼有六。五随烦恼有二十。六不定有四。一遍行五者。一作意。二触。三受。四想。五思。二别境五者。一欲。二胜解。三念。四定。五慧。三善十一者。一信。二精进。三惭。四愧。五贪。六。七痴。八轻安。九不放逸。十行舍。十一不害。四烦恼六者。一贪。二。三痴。四慢。五疑。六不正见。五随烦恼二十者。一忿。二恨。三恼。四覆。五诳。六谄。七骄。八害。九嫉。十悭。十一惭。十二无愧。十三...

    刚晓法师

    |法相|唯识|般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2/09082994600.html
  • 五位百法——佛法中对世间万有诸法的分类

     │     ├ 善 ─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贪、痴  │     │     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  ├─心 所┼烦 恼 ─贪、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  │     ├随烦恼─忿...、判断事理的精神作用。通于善、恶、记三性。  2善法十一  善,伴随善心而起的心理作用,能在现世与未来世中,给与自他利益。包含有:信、精进、惭、愧、贪、痴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4447521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《佛法概论》听课笔记第八讲

    出家众还是在家众,都是基于慈悲喜舍止恶行善、自护而护他。227页,说到声闻戒是基于,实际上声闻戒与贪、痴都是相应的,不光是基于。   在定方面的一些内容,《佛法概论》里说得非常到位。...   犯了戒,要有惭愧心。惭无愧的人,戒律对他没有任何意义。要对自己不善、不足的地方生起惭愧心,以此断恶修善,改往修来。   惭——相对别人,自己有所不足,由此生起向上的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4777151.html
  • 念佛持名微妙

    ,当然内心是定也。一句洪名圣号就是般若,般若是痴,一切邪非偏堕,不动乱,不迷惑,不愚痴,高度的戒定慧的状况表现(境界)。而一句洪名完全具足,而念佛就可以达到此种境界(程度)。比一切法门容易...之佛号清楚明白,即假观;念而念,念而念。不住有念,不住念,就是二边不住,二边不住就是中观。念佛持名就是寂照,念佛修行而达妄念,就是静定寂灭。一句洪名反复念去,句句念清清楚楚,听的又明明白白,...

    西归子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2242123264.html
  • 唯识学的缘起观

    贪、慈悲和明达痴三种,合称十善业。恶业者:佛经中亦大要说有十种:在身业方面:有杀、盗、邪淫三种;在语业方面:有妄语、两舌、恶口和绮语四种;在意业方面:有贪欲、嗔恚、愚痴三种,合称十恶业。  ...在现在,果在未来;不同时间,变异成熟。②变异而熟:前六识造业,重习本识,成业习气,此业习气在本识中变异成熟。③异性而熟:有漏善业感乐报,恶业感苦报;乐果苦果不善不恶,性属记。具此三义,名异熟果。《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唯识|缘起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08343310228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教何谓“十二因缘”?

    ,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。由于两种无明为缘,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。若起贪、痴等善心,则造善业;若起贪、、痴等烦恼之心,则造恶业。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,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。   ... ┌无明(始烦恼) ┴行(善恶之业) ┌识(本识揽渧) ├名色(识暖胚团) ┼六入(扶尘具形) ├触(根摄境界) └受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392212300.html
  •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(上)

    语诸弟子:一切诸法淫欲相、嗔恚相、愚痴相,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,所挂碍。以是方便,教诸弟子入一切相智。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悔。心不悔故,得生忍;得生忍故,则得法忍,于实法中不动如山。”(45)   这一段文字的重点并不是说喜根用放纵的方式教导他的弟子,而是强调他的教学,不以戒律、教条以及由此二者衍生的罪恶感作为修行的动力。所以他的弟子们“”、&ldquo...

    游祥洲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42439603.html
  • 《安慧释》梵汉对照

    颂曰:   唯舍受,是记。   “此中”即指阿赖耶识,因其所论性,所以和它联系起来。于阿赖耶识是舍受,不是乐,也不是苦,因为已将苦、乐二者从其所缘行相分离。又因贪、...rdquo;,即记。善与贪、痴相应,不善与贪、、痴相应,俱非与善、不善相应,其意非善非不善,又与几心所相应呢?与何心所相应呢?故说颂曰:   此心所遍行、别境、善、烦恼、   随烦恼、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0141361.html
  • 阿耨楼陀造:摄阿毗达摩义论(二)

    贪、)二因殊胜的(四个智不相应善心),给与二因的(四个智不相应异熟心)结生,在转起之时,能感除去三因的(四个智不相应的)十二个异熟(心)。(贪、)二因劣的(四个智不相应的)善(心),唯给(...欲贪结、有贪结、嗔恚结、慢结、见结、戒禁取结、疑结、嫉结、悭结、无明结。  十烦恼:即贪、、痴、慢、见、疑、昏沉,掉举、惭、无愧。  在此漏等之中,欲与有之名,即以它们为所依的渴爱之意。如是戒禁取...

    阿耨楼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82542086.html
  •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

    一切相智。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悔。心不悔故,得生忍;得生忍故,则得法忍,于实法中不动如山。” (45)   这一段文字的重点并不是说喜根用放纵的方式教导他的弟子,而是强调他的教学,不以戒律、教条以及由此二者衍生的罪恶感作为修行的动力。所以他的弟子们“”、“无悔”。所谓“”不只是对别人不生气,“...

    游祥洲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0344260.html